焦头烂额的成语故事

拼音jiāo tóu làn é
基本解释头部和额部被烧焦、灼烂。比喻受到严重打击而惨败。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非常狼狈窘迫。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令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焦头烂额的典故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这样就安全多了。”(即“曲突”,突:烟囱。)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
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很不高兴。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果然由于厨房的毛病起火了,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幡然醒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了来。
后来,人们根据这则故事,概括出“曲突徙薪”和“焦头烂额”两个成语。用“曲突徙薪”来比喻凡事要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用“焦头烂额”来形容狼狈窘迫的处境。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焦头烂额)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轻歌曼舞 | 《群音类选 玉如意记 赏月登仙》:“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慢舞,任星移斗横。” |
来去无踪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
趁火打劫 | 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
形影相顾 | 《晋书·桓温传》:“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顾,陨越无地。” |
炙手可热 | 唐 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
无法无天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珍大奶奶是个老实头,个个人都叫他养得无法无天的。” |
如法炮制 | 宋 释晓莹《罗湖野录》第四卷:“若克依此书,明药之体性,又须解如法炮制。” |
平淡无奇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说得也平淡无奇。”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互通有无 | 唐 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