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成语故事


不惑之年

拼音bù huò zhī nián

基本解释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面对困窘的生活,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不惑之年以致现在,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惑之年)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杀人不眨眼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
不可胜举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传世者虽不可胜举。”
轮扁斫轮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引鬼上门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
空穴来风 战国 楚 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男女授受不亲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自强不息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列风淫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
一干二净 清 李汝珍《镜花缘》:“他是‘一毛不拔’,我们是‘无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净,看他如何?”
多情善感 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造句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