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不辱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例子《元史·察罕传》:“尝以病请告……顾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见其人,’”
基础信息
拼音zhī zhǐ bù rǔ
注音ㄓ ㄓˇ ㄅㄨˋ ㄖㄨˇ
感情知止不辱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近义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寸进尺退(意思解释)
- 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解释)
- 戒骄戒躁(意思解释)
- 锲而不舍(意思解释)
- 晕头转向(意思解释)
- 鼠凭社贵(意思解释)
- 胆如斗大(意思解释)
-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意思解释)
- 时易世变(意思解释)
- 兢兢战战(意思解释)
- 下临无地(意思解释)
- 通都大邑(意思解释)
- 进道若退(意思解释)
- 视死如归(意思解释)
- 善游者溺(意思解释)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解释)
- 凹凸不平(意思解释)
- 举直错枉(意思解释)
- 一鼓作气(意思解释)
- 黑天半夜(意思解释)
- 之子于归(意思解释)
- 横七竖八(意思解释)
- 快人快语(意思解释)
- 二三其意(意思解释)
- 金口木舌(意思解释)
- 气味相投(意思解释)
-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意思解释)
- 洗耳恭听(意思解释)
※ 知止不辱的意思解释、知止不辱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网提供。
相关成语
| 成语 | 解释 |
|---|---|
| 含辛茹苦 | 茹:吃;辛:苦。形容备受艰难;忍受痛苦。也作“茹苦含辛”。 |
| 狐群狗党 | 与狐;狗结群为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
| 刚正不阿 | 刚:刚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
| 首身分离 | 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 风流才子 | 风度潇洒,才学出众的人。 |
|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
| 屈指一算 | 屈:弯曲。扳着指头一算。 |
| 唯物主义 | 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 |
| 以弱制强 |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 |
| 冠绝一时 | 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
| 危急关头 | 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
| 结驷连骑 | 随从、车马众多。形容排场阔绰。 |
| 本末倒置 |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
| 孝子贤孙 |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泛指有孝行的子孙。 |
| 兴高采烈 | 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精神;烈:强烈;旺盛。 |
|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 |
| 流里流气 | 举止轻浮,品行不端。 |
| 才高七步 | 形容才思敏捷。 |
|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 | 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 |
| 不合时宜 |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
| 惴惴不安 |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
| 似曾相识 |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
| 字斟句酌 | 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说话、作文章严谨慎重。斟酌:考虑;推敲。 |
| 师严道尊 | 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 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 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
| 轰轰烈烈 | 轰轰:像声词;形容巨大声响;烈烈:火焰盛燃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
| 流风馀俗 | 遗留的风气、习俗。 |
|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 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