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

词语解释
囫囵[ hú lún ]
⒈ 完整;整个儿。含糊;糊涂。
引证解释
⒈ 完整;整个儿。
引元 张可久 《沉醉东风·气毬》曲:“元气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
《西游记》第二四回:“﹝ 八戒 ﹞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轂轆的囫圇吞咽下肚。”
孙梨 《村歌》下篇九:“一辈子了,你们谁见过我穿一件囫囵衣裳?”
⒉ 含糊;糊涂。
引《朱子语类》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 老 庄 所谓恍惚者。”
囫圇,一本作“鶻沦”。 元 汤式 《一枝花·自省》曲:“想思梦不觉,囫圇谜难猜。”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若早知你这般圈繢,那般局段,急抽身不囫圇。”
国语辞典
囫囵[ hú lún ]
⒈ 完整、整个。
引元·张可久〈沉醉东风·元气初包混沌〉曲:「元气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囵。」
《西游记·第四三回》:「将这两个和尚囫囵蒸熟,具柬去请二舅爷来,与他暖寿。」
⒉ 笼统含糊。也作「鹘沦」。
引《朱子语类·卷三四·论语·述而篇》:「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如老庄所谓恍惚者。」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
英语complete, whole
德语ganz
法语tout entier
分字解释
※ "囫囵"的意思解释、囫囵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4.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5.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6.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7.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8.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9.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0.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