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王维的诗 > 送刘司直赴安西

送刘司直赴安西

[唐代]: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送刘司直赴安西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注释

刘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号不详。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

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

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参考资料:

1、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6-137

送刘司直赴安西鉴赏

  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王维简介

唐代·王维的简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 王维的诗(353篇)

猜你喜欢

秋怀

唐代阎宽

下帷长日尽,虚馆早凉生。芳草犹未荐,如何蜻蛚鸣。
秋风已振衣,客去何时归。为问当途者,宁知心有违。

秋怀次韵晁应之三首

宋代张耒

木落晚风急,宵凉侵暑衣。

有期惟向老,无计未成归。

静乐

元代丁鹤年

高人嗟逝矣,静乐尚求诗。岂意无为道,翻成罔极悲。

二难勤继述,一默付希夷。饮水心愈洁,看山意更迟。

烛影摇红·为木公丈题肥遁庐图

近现代袁荣法

四合烽烟,更无閒地悲离黍。旧家池馆闭东风,呜咽淮流语。

海上红桑万亩。驾楼台、珠尘绣雾。吟壶一粟。戢影繁华,崚扃门户。

画胡

明代顾璘

历历尘沙貌,棱嶒怪尔殊。寒云缠毳服,猛气映虬须。

万里明王贡,群方混一图。追伤衰晋末,无力斩休屠。

途中八绝 其二

明代张家玉

凛烈寒威战碧苍,萧萧原野尽荒凉。秾桃嫩李纷零落,独看青松不避霜。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造句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