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润乾(1933年12月5日—2013年10月10日),湖南衡山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中国开展恒星结构与演化研究的先驱者。
基本资料
详细介绍
1933年12月5日,黄润乾生于北京。
1945年初,就读云南曲靖一中,9月转入昆明天祥中学。
1951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气象系。
1953年,由国家选派赴德国席勒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学习。
1958年,毕业回国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物理研究所(510所)等单位从事教学和国防科研工作。
1961年夏,被重新分配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从事真空技术研发工作。
197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1977年,美国天文代表团一行10人访华,其中有一位是世界著名的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专家—史瓦西教授。黄润乾主动陪同史瓦西教授到石林和西山。
1978年,参加天文代表团到德国考察。
1980年12月,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成为汉堡天文台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
1983年,云南天文台“恒星理论研究组”正式成立。黄润乾担任组长。
1984年开始,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他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对《恒星结构演化理论》和《恒星大气理论》两本讲义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完成了这两部专著。
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晋升研究员。
1989年,开始与他的弟子李焱一起合作撰写第三部专著《恒星振动理论》。
1990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开始,为了在一部专著内将恒星物理的三大理论—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恒星大气理论和恒星振动理论用一条总线串联起来,使其成为恒星物理领域一部内容丰富和信息全面的百科全书式参考书,黄润乾开始了巨著《恒星物理》的撰写工作。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10月10日8时31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