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家 朱大可

朱大可

时间:2025-04-15 20:15: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忙推网
【导读】: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汉族。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获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哲学…......
朱大可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汉族。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获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新世纪》周刊、财新网专栏作家。

他的作品

  • 锵锵三人行
  •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朱大可
  • 类别:文化
  • 类型:明星
  • 标签:学者 文化批评家
  • 时间:1957年
  • 出生地:上海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籍贯:福建武平
  • 毕业院校:悉尼科技大学
  • 职业:学者 文化批评家
  • 地区:中国上海
  • 人气:185
  • 详细介绍

    1983年7月,朱大可从华东师大毕业,被分配至上海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工作,讲授“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不符,加上失去了大学时代的人文环境,他的心境转向压抑,“失去了方向,心灰意懒,无所事事。”此间,除了一篇《电影系统论》,他几乎中止了所有的写作,蛰伏了近两年之久。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1985年,朱大可受邀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研讨会,“这改变了我的未来。”这次盛会几乎云集了中国当时最优秀和最走红的人才。而朱大可则是“无名鼠辈”。回去后不久,他的第一篇诗歌评论《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问世,并于1986年发表在著名的前卫杂志《当代文艺思潮》上。

    “这篇文章完全背离了批评的一般准则,很幼稚,但有杀气,充满奇思怪想,与其说是在阐释他人作品,不如说是在自我卖弄。”对于这篇当年引起文学界普遍关注的文章,朱大可自己并不以为然。

    1986年,他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该文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钟惦斐撰文指出:“朱大可的文章很有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

    之后,凭借一系列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朱大可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先锋批评家地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啊,狂得要死。”他说,在很高规格的学术会上,也可以藐视与会者,自己随性说一通,然后当场退会,“得罪了很多人,因为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

    “这和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是独生子,精神上极度渴望自由和独立,打小就自己跟自己玩,孤独惯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单上,评语里总有“骄傲自满”这几个字,“老师总希望我‘戒骄戒躁’。”如今,朱大可很少与人争论,他觉得“那个没意义,浪费时间而已。”他说这个的时候,还是露出了被小心藏起来的傲气。

    朱大可今年50岁(2007年时)。“其实我40岁就知天命了。”他端起茶,嘬一口。“我是很有争议的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他低头又抬头,“其实,争议是最好的状态。没有争议才是不正常的。我为下个世纪写作,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评判者。”(摘自《怀尧访谈录》)

    文章标签:
      朱大可,朱大可个人资料,朱大可简介,朱大可图片
    热点推荐
    • 傅敬恭
      傅敬恭

      傅敬恭(1939年8月—2021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北天门,曾任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代表作品有《不是冤家不碰头》…......

    • 彭铭伟
      彭铭伟

      彭铭伟,演员、摄影、剪辑、制片人,主要作品有《混子》。......

    • 萧译玮
      萧译玮

      于2020年以《用九柑仔店》入围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编剧奖。......

    • 张协
      张协

      张协(?~307?),字景阳。 西晋文学家,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父亲张收,蜀郡太守。张协少有俊才,与兄长张载…......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展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造句 英语